作為白鶴灘精品機組加工制造的主責單位,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水電分廠深入貫徹落實 “三個一流”目標,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優勢,為打造精品白鶴灘機組做出了突出貢獻。
近6年的生產時間里,水電鐵軍憑借卓越的戰斗力和無私的奉獻精神,優質高效地完成了白鶴灘右岸電站8臺水輪發電機組的關鍵部件加工和全部總裝任務,兌現了“臺臺精品、件件一流”的承諾。
精雕細琢
白鶴灘水輪發電機組為中高水頭、中低轉速、大型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,其部件結構復雜,外形尺寸巨大,具有加工難度大、精度要求高、制造周期長等特點。
為了實現精品目標,水電分廠充分總結了三峽、溪洛渡、向家壩等大型水電項目執行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,抽調各班組骨干,成立了埋件、座環、導水機構、轉輪、磁極、轉動部分等六大生產攻關團隊,合理調配生產資源,從加工前的技術準備、工具工裝、設備安排,到操作人員選拔、技術交底,再到實際加工過程中,利用MES系統、PDA工序轉移操作等精益化生產組織模式,覆蓋白鶴灘生產制造全過程。
為確保白鶴灘精品機組按期完成,水電分廠黨委制定了一系列攻關方案,明確專項負責人,通過機臺示范引領、師徒上下序銜接、點對點攻關克難、技師工作室聯合攻關、跨部門溝通協作等方式,對生產過程中的“疑難雜癥”開展掛牌攻關,形成了黨委牽頭、行政主抓、工會團委配合、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,確保了白鶴灘的重點、關鍵點得到高效推進落實。
白鶴灘機組作為世界首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,對于產品的絕緣性能及電氣性能要求極高。由于準備充分,磁極裝配各序進展較為迅速,很快磁極具備了電氣試驗的條件。但首次試驗自檢的結果,卻是放電不合格。設計、工藝、質檢、操作者從多方面查找原因。
面對越來越緊張的工期和監造人員焦灼的目光,磁極攻關團隊一次次向難題發起“進攻”,夜以繼日地對磁極裝配反復試驗,修復、找原因,再試驗……
李致富是水電分廠磁極裝配班的班長,有著豐富的裝配經驗。在屢次失敗之后,他細心地發現,線圈銅排和支撐板之間的距離似乎有些不夠,因而在高電壓下會產生放電現象。
收到反饋,水電分廠立即與技術部門進行溝通,在對銅排進行優化改進后,終于成功通過了磁極電氣試驗。在磁極裝配人員100多天的不懈努力下,白鶴灘首臺機組磁極廠內預裝試驗會檢一次合格,受到了監造和業主的一致好評。
深耕細作
白鶴灘轉子支架外圓最大直徑近13.3米,總高近3.9米,如此龐然大物,要在工地現場整體組合焊接后,再進行現場加工,加工難度很大,與此同時,突如其來的疫情,給本就緊張的加工周期帶來了巨大沖擊。
面對嚴峻的考驗,水電攻關團隊迎難而上,通過與技術部門進行技術交底,不斷細化加工過程,優化加工方案,采用多工位高度交叉作業的方式,確保24小時不停作業。
精品工程質量第一。為確保精品標準和按期完工“雙實現”,水電分廠聯合制造工藝部、產品設計部成立技術攻關團隊,不斷細化加工過程、優化加工方案,最終按期完成了轉子支架生產任務,且各項關鍵尺寸及技術參數均高于精品標準,為后續加工積累了寶貴經驗,也為機組現場安裝提供了堅實的保障。
“精品工程”是標準,更是對用戶的承諾。每一名參與攻關的水電人都深知肩上擔子的重量。6.3米以上大型立車、NC200以上大型鏜床全部參與攻關,所有手工班組實現全覆蓋。生產攻關過程中,水電分廠多次24小時連續倒班奮戰,通過與兄弟單位聯合攻關,克服了加工裝配難度大、部件關聯性強、節點工期緊等諸多難關。
奮戰在白鶴灘工地的水電職工,錯過了團聚的家宴,賞過了他鄉的月圓,揮汗如雨處卻仍能展開笑顏。南北方環境差異巨大,晝夜近20度的溫差,水電兄弟們或趴著、或跪著一干就是兩三個小時,不少人的膝蓋已經紅腫,走路一瘸一拐,但所有人就是用最不可思議的姿勢保證著每一個尺寸的精度……
憑借“釘釘子”精神,水電攻關團隊在生產周期滿足合同要求的同時,攻克了頂蓋、轉子支架、主軸密封、水導軸承等一項項制造、裝配瓶頸,用實際行動贏得了“水電鐵軍”的美譽。
“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,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”,習近平總書記致金沙江白鶴灘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的賀信,鼓舞著每一位哈電人。水電鐵軍將牢記囑托,堅守初心使命,立足崗位繼續發揚精益求精、勇攀高峰、無私奉獻的精神,以實干和勇于自我革新的擔當,為高質量打造精品水電工程不懈奮斗,再立新功。